中壢大時鐘位於桃園市中壢區中正路與大同路的交叉路口,早期為中壢第一公有零售市場,因獅子會捐贈一座大時鐘而被中壢人習慣稱為「大時鐘」,公有零售市場沒落後,曾經有不同形態的商店繼續經營,但隨著時代的演進及周邊商圈的發展,中壢大時鐘逐漸失去人潮,老舊的建物被列為危樓,桃園市政府投入7億579萬元,於西元2017年開始進行拆除改建,至2022年12月23日以全新的建築物及商家重新開幕迎賓,全新的中壢大時鐘化身為綜合商場地標,具有節能減碳、廢棄物減量、水資源再利用及智慧整合系統等功能,是一座綠建築也是一座智慧建築,榮獲2018年「國家卓越建設獎」及2022年「中華建築金石獎」,招商的部分包含一樓大時鐘廣場市集的許多店家(後來改為王品及日藥本舖)、二樓的21世紀風味館、壽司郎及三樓的超夯の燒肉、超夯川麻辣鍋等。
中壢大時鐘於開幕期間受到許多媒體報導,市府也推出消費滿千可以抽 iPhone 的活動,希望藉此刺激買氣,主導中壢大時鐘整建的桃園市長鄭文燦於開幕當天出席開幕活動,當天也是鄭文燦市長八年任期的最後一天上班日。
2023年上半年,王品及日藥本舖陸續進駐中壢大時鐘1F,讓民眾有更多美食及購物選擇。
發展歷史
中壢大時鐘的前身中壢第一市場早在日治時期就規劃為市場用地,剛開始是露天擺攤的簡單形式,到過度的竹市場,再到民國前五前(西元1906年)建造為中壢市場,是當時中壢、平鎮、觀音、新屋及龍潭等地唯一的公有市場,據傳昭和2年(西元1927年)時,市場前有設置一座兩仗高的標準計時台,但目前已找不到相關的歷史遺跡。
大約在民國40-50年代(西元1951-1961年),中壢市場為木構建築,有磚牆、黑瓦,還有公廁及一口井,有固定的店舖及臨時攤位,涵蓋吃、喝、穿及日用品,中正路及大同路的交叉廣場還會有三輪車、攤車及小販擺攤,當時可以說是相當熱鬧。
民國64年(西元1975年)時,中壢市場的建築物重新建造為地下兩層及地上一層的「中壢第一公有市場」,有傳說中壢三寶「鐮刀、花生糖、牛肉麵」就是發跡於此地,另一種說法則是中壢三寶匯集在此地發揚光大,這段時期,市場前中正路及大同路交叉的廣場有一座獅子會所贈送的大時鐘,是許多情侶約會或好朋友們相揪出去玩的集合地點,中壢人習慣稱中壢第一市場為中壢大時鐘或直接簡稱大時鐘,這樣的默契及市場本身的歷史痕跡,讓中壢大時鐘成為中壢人非常重要的記憶。
中壢大時鐘在民國77年(西元1988年)增建至四樓,民國84年(西元1995年)增建至六樓,當年市場內有各式各樣的商店、百貨、五金雜貨、飾品攤商、餐飲店、布行、算命、舞廳、KTV、冰宮(四輪溜冰鞋用的溜冰場)。
隨著中壢市區的繁榮發展,街道上到處林立各種商店,逛街人潮散落在中壢街上各處,中壢大時鐘的逐漸沒落,商家也逐漸搬出,人潮散去的大時鐘,後來被列為危樓。
由於中壢大時鐘被列為危樓,桃園市政府於2017年12月開始進行拆除改建作業,歷時五年完工,於2022年12月23日正式開幕,總投入經費達7億579萬元,興建地下四層及地上六層的全新建築,同時擁有綠建築及智慧建築的特色,建築外觀採全新設計,在建物外牆上設計有一個全新的大時鐘,象徵這座建築物的歷史記憶,夜間還有燈光秀,建物地上一樓由麗陽公司得標營運營管理,故稱為麗陽商場,二樓及三樓則由美食餐廳進駐,四至六樓空間由市府社會局及客家事務局使用。
樓層介紹
全新的中壢大時鐘建築物有地下四層及地上六層,總共十個樓層。
樓層 | 樓層內容 |
6F | 客家設計協作中心 |
5F | 客家設計協作中心 |
4F | 桃園市非營利組織發展中心、桃園市志願服務推廣中心、桃園市社區培力育成中心 |
3F | 超夯の燒肉、超夯川麻辣鍋 |
2F | 壽司郎、21世紀風味館 |
1F | 王品、日藥本舖、歷史記憶客廳(僅牆面)、大時鐘廣場、街頭廣場、自動繳費機 |
B1 | 汽車停車場、機車停車場、玩具市集 |
B2 | 汽車停車場、自動繳費機 |
B3 | 汽車停車場 |
B4 | 汽車停車場 |
旅遊建議
中壢大時鐘的地下停車場出入口在中正路這邊,礙於建築物基地面積較小,所以樓層間的迴轉車道較窄,儘管相較於早期已有大幅度改善,但還是需要小心駕駛,在迴轉車道出入口旁均設有紅綠燈指示,紅燈表示有對向車輛即將駛入,請各位駕駛等待綠燈號誌再駛入,互相禮讓,安全駕駛。
立即瀏覽桃園市熱門旅遊景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