艋舺龍山寺位於臺北市萬華區,也稱萬華龍山寺或臺北龍山寺,由於所在地舊稱為艋舺,故早期就稱為艋舺龍山寺,創建於清朝乾隆三年(西元1738年),分靈自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的泉安龍山寺,目前為臺北市的市定古蹟,艋舺龍山寺與艋舺清水巖及艋舺青山宮並稱為艋舺三大廟門,每年遊客人數突破三百萬人次,除了臺灣人之外,就連日本、韓國、東南亞甚至歐美遊客都非常多,是臺北市具有極高知名度的寺廟,也是著名的台北旅遊景點。
歷史
艋舺龍山寺創建於西元1738年,在此之前,中國泉州三邑移民來台開墾的居民們,考量到當時艋舺的環境險惡,需要一個信仰中心,來台開墾的人們普遍都會帶著家鄉的香火以求庇佑,於是泉州三邑移民們在清朝乾隆三年時,合資興建了艋舺龍山寺,分香自福建泉州府晉江縣泉安龍山寺觀世音菩薩,成為現在艋舺龍山寺的起源。
建築
艋舺龍山寺為三進四合院之閩南式宮廟建築,在廣州街的入口山門為重簷式牌樓,建於1960年代,是進入龍山寺的第一道門,進入山門後可以面向三川殿,左邊為虎門廳,右邊為龍門廳,廣場旁則設有一座淨心瀑布,其中三川殿創見於西元 1920 年代,為泉州名匠王益順設計,牆面與柱子上有許多書法作品,整個三川殿做工精細。
進入三川殿就是艋舺龍山寺的中庭,擺設大型香爐,在中庭的東側及西側均有鼓樓,接著是創建於西元 1920 年的中殿,中殿又稱為圓通寶殿,是龍山寺的主要殿堂,四週是由22根石柱組成的迴廊,曾經於西元 1945 年因戰事損毀,事後根據原樣重建,面對中殿右側為東廂,左側為西廂,沿著東廂或西廂的廊道可通往中殿後方的後庭及後殿。
在後庭的右側至左側分別為東側門、文昌殿、聖母殿、關帝殿及西側門。
供奉神祇
正殿供奉神祇:觀世音菩薩、文殊菩薩、普賢菩薩、十八羅漢、韋馱護法、伽藍護法。
後殿供奉神祇:文昌帝君、大魁星君、紫陽夫子、馬爺、天上聖母、太陽星君、太陰星君、註生娘娘、池頭夫人、十二婆者、水仙尊王、城隍爺、龍爺、福德正神、關聖帝君、三官大帝、華陀仙師、地藏王菩薩、月老神君。
停止供香
台北市龍山寺繼2019年5月禁燃蠟燭後,基於環保及健康的考量,2020年3月13日起停止供應香,也禁止遊客自行帶香。
交通
自行開車:由此開啟 Google 地圖龍山寺即可開始設定導航,汽車可停在龍山寺前的艋舺公園地下停車場。
搭乘捷運:搭乘台北捷運板南線至龍山寺站,根據指標步行出捷運站即可到達。
立即瀏覽臺北市熱門旅遊景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