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塭是客家話,中文也稱石滬,是一種利用石頭築成的捕魚設施,主要常見於亞洲的沿海,包含台灣、日本、菲律賓、中國等沿海地區,屬於客家人討海捕魚的傳統文化之一。
石塭的形狀多為半月形、圓形甚至愛心型,由海岸的卵石堆疊而成,高約數十公分至 1 公尺,石滬的捕魚原理是利用潮汐的漲退,在退潮時,魚群會被困在石滬內,漁民再用漁網捕撈。
石塭是台灣海洋客家先民智慧的結晶,其歷史可追溯至明清時期,早期客家先民為了適應台灣風頭水尾的地理環境,發展了石滬捕魚技術,成為重要的漁業生產方式。
石塭的建造需要大量的勞力和時間,通常由客家村落的居民們共同合作完成,石塭的建造工藝也十分講究,需要根據潮汐的漲退規律,選擇合適的地點和建造方法。
利用石塭捕魚是一種原始而有效的捕魚方式,對台灣海洋客家文化具有指標代表,近年來,隨著石塭文化的復興,石滬也成為台灣重要的觀光資源。
石塭的種類主要有以下幾種:
- 半月形石塭:是最常見的石塭種類,其形狀如同半月,兩端相連,中間形成一個圓形的捕魚區。
- 圓形石塭:其形狀為完整的圓形,捕魚區較大,但也較難建造。
- 方形石塭:其形狀為方形,捕魚區較小,但建造較為簡易。
石塭是台灣海洋文化的瑰寶,也是台灣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徵。石滬的保護和傳承,不僅有助於保護海洋生態,也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。
推薦景點:新屋石滬故事館